11041935_995426263803830_6084695031267758280_o  

 

法宗派 (網路資訊)

從十九世紀中葉起,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,在效法西方文明、實行社會改革的同時,也進行了宗教改革,他創辦了培養僧侶的巴利文學校,推行僧侶考試制度,這是泰國近代宗教史上值得提起的一件大事。由於這一宗教改革,直接導致了十九世紀末,泰國小乘佛教僧團分成了兩派:一派是國王支持的革新派,稱為法宗派(泰文音譯:坦馬尤特派),另一派稱為大宗派(泰文音譯:瑪哈派)。

法宗派崇奉巴利文《三藏經》,即“經藏”、“律藏”、“論藏”,堅持錫蘭小乘佛教的傳統,戒律多而嚴格,企圖摒棄泰國小乘佛教中摻雜的大乘佛教、婆羅門教、印度教和萬物有靈等成份。產生這種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,是十九世紀後半期起,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對泰國知識界的影響逐漸增大。他們拒絕接受超自然物、鬼神信仰等觀念,而希望恢復佛教創始時期的傳統,認為佛陀是人,不是神,他只是一個“覺者”。法宗派僧侶致力於宣傳釋迦牟尼的生平和活動。在因果報應說上,主張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用等到來世,今生即可兌現。

目前法宗派與大宗派兩大教團,在泰國佛教僧侶中的比例大約為1:16,法宗派雖然人數不多,但在佛教界卻享有比大宗派更高的聲望。

今日泰國佛教風貌

當前泰國佛教徒約佔泰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,僧團約有廿八萬人,其中比丘約十八萬,沙彌十萬。寺院約二萬五千座,平均每一個鄉有一座寺院。屬於王室的寺院有一百多座。

法宗派(Thammayut Nikai)主要流行於王室人員為首的貴族階層信徒中,該派自稱“符合佛法的部派”,因此看重經典,強調要行解雙優,既要掌握經論也要嚴格持戒,嚴格規定受戒的地點、程序、儀式,僧人在頌經時要嚴格區別送氣音和不送氣音,規定雙肩披覆僧衣,尤其對奉守“不持金銀戒”非常認真,現有寺院一千多座。

此派僧侶在國內居於少數,但掌握了上層僧伽的領導權,其成員又多是王室人員和貴族,因之有相當的實力,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。大宗派(Maha Nikai) 主要流行於廣大民間的信徒中,為泰國佛教歷史最久的宗派。此派僧人持戒較寬,允許僧人抽煙,嚼檳榔及接觸金銀錢財等,在國內有二萬四千座寺院,分為泰北、泰南、泰中三部分,與法宗派合在一起統稱國內僧團四大部。

大宗派僧人眾多,有深厚的群眾基礎,是泰國佛教發展的中堅力量。法宗派和大宗派各有自己的僧王和行政系統,雙方和平相處,共同發展。此外,與其它南傳國家一樣,泰國也有部分剃髮的優婆夷,她們身穿白衣,持八關齋戒,在寺院出家,接受比丘的指導,如有必要隨時可以蓄發還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傑的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